一类医疗器械 二类
在中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类: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其中,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最低,二类次之。
一类医疗器械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这类产品结构简单、使用风险小,通常不接触人体或仅与体表短暂接触。常见的一类医疗器械包括医用隔离鞋套、检查手套、纱布绷带、手术衣、医用口罩(非无菌)、压舌板、听诊器、体温计(电子式)、轮椅、拐杖等。一类器械实行备案管理,生产企业需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经营此类产品一般无需许可。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相比一类,二类器械对人体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常见的二类医疗器械包括血糖仪、妊娠试纸、医用缝合线、避孕套、制氧机、雾化器、牙科材料、部分超声诊断设备、助听器、电子血压计、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二类器械实行注册管理,必须经过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和经营企业还需取得相应的生产/经营许可证。
在监管方面,一类器械侧重事后监管和备案,而二类器械则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进行较严格的管控。企业在生产或经营二类器械时,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药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总之,一类和二类医疗器械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等级、管理方式和审批要求。选择和使用医疗器械时,应根据产品分类确认其合法资质,确保安全有效。消费者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信息,保障自身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