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区分二类医疗器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国家分类目录
我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制定并定期更新。该目录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一类为低风险,二类为中等风险,三类为高风险。通过查阅目录,可明确某产品是否属于二类。例如,医用口罩(部分)、血压计、体温计、助听器、超声诊断仪等均属于二类。 -
风险程度判断
二类器械通常对人体有中等风险,使用时需一定专业指导,但不直接进入人体或仅短期接触。如用于体表检测的设备(心电图机)、物理治疗设备(红外线治疗仪)等。若器械可能影响生命支持系统、长期植入体内或用于输血输液,则多为三类;若仅为普通工具(如听诊器、压舌板),则多为一类。 -
注册与备案管理方式
根据监管要求,一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企业自行备案即可生产销售;二类医疗器械必须进行产品注册,由省级药监部门审批,获得注册证后方可上市;三类则由国家药监局审批。因此,查看产品是否有“×械注准”编号及审批层级,有助于判断类别。 -
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信息
正规二类医疗器械外包装或说明书中会标明“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格式如“苏械注准2020XXXXXXX”,其中“注准”代表注册,而非“备字”。同时会注明产品分类为第二类。 -
销售渠道与使用场所
二类器械通常在医院、诊所或经许可的药店销售,需专业人员操作或指导使用。而一类可在普通商店购买,三类则多限于医疗机构内由专业人员使用。 -
技术结构与作用方式
二类器械一般具备一定电子或机械结构,如电疗设备、呼吸湿化器等,区别于简单器械(一类),也不涉及高精尖生命维持系统(如人工心脏,属三类)。
综上,区分二类医疗器械应结合国家分类目录、风险等级、注册管理方式、产品标识及使用场景综合判断。最准确的方法是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库,输入产品名称或注册证号进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