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类二类医疗器械备案
在中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共分为三类:Ⅰ类(低风险)、Ⅱ类(中风险)、Ⅲ类(高风险)。其中,Ⅰ类和Ⅱ类医疗器械的备案是企业合法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
一、Ⅰ类医疗器械备案
Ⅰ类医疗器械风险较低,实行产品备案和生产备案制度,由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
产品备案:生产企业需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监部门提交《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表》及相关资料,包括产品技术要求、说明书、检测报告、生产工艺说明等。备案后取得备案编号,即可上市销售。
-
生产备案:从事Ⅰ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应向市级药监部门办理生产备案,提交生产条件说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材料,取得生产备案凭证。
注意:Ⅰ类医疗器械不得委托不具备资质的企业生产,且备案信息需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公示。
二、Ⅱ类医疗器械备案(实为注册管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Ⅱ类医疗器械不实行备案制,而是实行注册许可制,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
产品注册:企业需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监部门申请注册,提交产品技术资料、临床评价资料、检验报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经技术审评、注册核查合格后,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方可上市。
-
生产许可:取得注册证后,若自行生产,还需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通过现场检查和体系审核。
-
经营备案:从事Ⅱ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需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监部门办理经营备案,提交经营场所、人员资质、管理制度等材料,取得经营备案凭证。
三、注意事项
- 产品分类应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准确界定,错误归类可能导致法律责任。
- 备案/注册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虚假申报将被撤销资格并纳入信用记录。
- 已备案或注册的产品如发生重大变更(如结构、材料、适用范围),需重新备案或申请变更注册。
总结:Ⅰ类医疗器械实行“双备案”(产品+生产),流程相对简便;Ⅱ类医疗器械则为“注册+生产许可+经营备案”,监管更严格。企业应根据产品类别依法合规办理相关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