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健康档案
二类医疗器械健康档案是指在医疗机构或相关单位中,为确保第二类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而建立的系统化管理记录。这类档案是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校准、报废等各环节的信息。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要求,二类医疗器械指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医用离心机、超声诊断仪、制氧机、部分输注泵等。使用单位需依法建立并维护健康档案,实现可追溯管理。
健康档案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 基本信息:器械名称、型号规格、注册证号、生产厂家、出厂编号、购置日期等;
- 采购与验收记录:采购合同、发票复印件、供货商资质、验收报告及合格证明;
- 技术资料: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安装调试记录;
- 使用记录:启用时间、使用科室、操作人员、使用频率及运行状态;
- 维护保养记录:定期检查、清洁、更换耗材等情况;
- 校准与检定记录:计量校准时间、机构、结果及证书编号(如涉及);
- 维修记录:故障描述、维修时间、维修单位、更换部件及费用;
- 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发生不良事件的时间、情况、处理措施及上报情况;
- 停用与报废记录:停用原因、报废审批、处置方式等。
档案应由专人负责管理,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保存,确保真实、完整、可追溯。电子档案需具备权限管理和数据备份功能,防止篡改或丢失。档案保存期限一般不少于器械使用终止后5年,部分高风险设备可能要求更长。
建立完善的二类医疗器械健康档案,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满足监管部门检查要求,防范法律风险,同时也是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