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二类医疗器械目录

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雾化类设备中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的主要包括以压缩气体、超声或网式等原理驱动,用于将药液雾化供患者吸入治疗的装置。以下是常见的雾化类二类医疗器械及其相关信息:

  1. 医用压缩式雾化器
    通过压缩泵产生气流,将药液破碎成微小颗粒,供患者吸入。通常由主机、送气管、雾化杯、面罩或咬嘴组成。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编码为08-05-01(呼吸设备)。

  2. 超声雾化器
    利用超声波振动使药液雾化,适用于液态药物的雾化吸入。因其雾量大但可能破坏部分药物结构,临床使用较压缩式少。属Ⅱ类医疗器械,分类编码同为08-05-01。

  3. 网式雾化器(振动筛孔雾化器)
    采用高频振动通过微孔网片将药液挤出形成雾粒,具有体积小、噪音低、便携等特点,广泛用于家庭和儿童治疗。亦归为Ⅱ类,编码08-05-01。

  4. 配套耗材(部分)
    雾化器配套使用的雾化杯、面罩、咬嘴等若为非无菌提供且可重复使用,通常按Ⅱ类管理;若为一次性无菌产品,则可能划为Ⅱ类或Ⅲ类,需依据具体注册信息判断。

注意事项

  • 所有上述设备在上市前须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符合YY 0505-2012(医用电气安全)、YY/T 0979-2016(雾化器标准)等相关国家标准。
  • 区分“雾化器”与“雾化吸入制剂”:后者如布地奈德混悬液属药品,不列入医疗器械目录。
  • 市场上宣称的“家用雾化器”若具备医疗用途,仍需按Ⅱ类器械监管,不可作为普通家电销售。

综上,常见医用雾化设备多属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进行注册审批,经营企业需具备二类备案资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具体产品分类应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注册信息为准。

“雾化二类医疗器械目录”相关资讯
二类医疗器械监管与审批流程解析:规范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本文通过对比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深入分析二类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并系统介绍我国针对该类产品的监管体系、申请条件、审批流程及优化建议,强调规范化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的分类标准,涵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及其相应的监管要求,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
医疗器械许可证分为哪几类?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许可证的三大类别,即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不同,国家对其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和审批流程。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各类许可证的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医疗器械许可证与医保目录的关系及市场拓展策略
本文深入探讨医疗器械许可证与医保目录之间的关系,分析产品进入医保目录的前提条件,阐述有证产品在医保体系中的优势,并提出企业如何利用许可证拓展医保市场的有效策略。通过实际操作建议与案例分析,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市场进入路径。
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许可证有什么区别?
本文详细解析了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的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在许可证管理上的区别,包括注册流程、监管要求及市场准入条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各类别医疗器械的合规路径。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需要办理哪些许可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开展业务前必须办理的各类许可证和备案手续,包括《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并结合国家相关法规解读了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办理:把握政策红利,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并申请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本文从行业背景切入,分析市场需求增长趋势,深入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并结合成功企业案例,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办证建议与战略思考。
医疗器械注册分类与流程解析:从法规到实践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解析了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类型分类及其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别产品的注册流程与资料要求。通过某企业成功注册三类医疗器械的案例分享,强调明确注册类别在注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医疗器械许可证申请需要多长时间?
本文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周期及影响因素,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流程、所需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延误原因。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包括注册申请、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如适用)、现场检查及最终发证等关键环节。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