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中国对第二类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持续优化,依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及相关调整公告,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
-
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如心电图机、电子血压计、体温计、超声多普勒胎儿监护仪等。这类产品广泛用于临床监测和诊断,需通过电气安全和性能验证。
-
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包括手术显微镜、医用放大镜、检眼镜、内窥镜(非软性或特殊用途的)等,主要用于辅助医生进行检查与治疗。
-
医用超声设备:如B型超声诊断仪(便携式或常规)、多普勒超声仪等,适用于体表或浅表组织的成像诊断。
-
医用X射线影像设备:部分低剂量或非介入性X光机、牙科X光机等属于二类,高风险大型设备则归为三类。
-
物理治疗设备:如中频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磁疗设备等,用于康复理疗领域。
-
医用检验设备及试剂:部分体外诊断试剂(IVD)被划为二类,例如用于检测特定传染病(如HIV、乙肝、丙肝抗体)的定性检测试剂,以及血常规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配套设备。
-
消毒灭菌设备:如医用紫外线消毒灯、臭氧消毒柜、压力蒸汽灭菌器(小型)等。
-
普通医用耗材:部分带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产品,如医用纱布、绷带、导尿管、输氧面罩、留置针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NMPA持续推进分类动态调整,部分原属二类的产品可能因风险评估升级为三类(如某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也有部分产品因技术成熟降为一类。企业应密切关注《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分类目录》更新及总局发布的分类界定通知。
注册方面,二类医疗器械需在省级药监部门进行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提交技术资料、检测报告、临床评价资料等,审批周期一般为6–12个月。
总之,二类医疗器械覆盖范围广,监管强调风险分级与科学管控,企业在研发和注册时应准确判定产品类别,确保合规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