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二类医疗器械目录
国外对二类医疗器械的分类和管理因国家或地区而异,以下主要介绍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相关情况:
1. 美国(FDA)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其中Ⅱ类器械属于中等风险设备。这类产品需满足“特殊控制”要求,如性能标准、标签规范、上市前通告(510(k))等。典型Ⅱ类产品包括输液泵、医用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骨科植入物、助听器等。企业须通过510(k)程序证明其设备与已合法上市的“谓词设备”实质等同,方可在美国销售。
2. 欧盟(CE认证)
在欧盟,医疗器械依据风险分为Ⅰ、Ⅱa、Ⅱb和Ⅲ类。其中,Ⅱa和Ⅱb类统称为“第二类”。Ⅱa类为中低风险(如手术手套、牙科治疗设备),Ⅱb类为中高风险(如呼吸机、长期植入式假体)。这些产品需由公告机构(Notified Body)进行评估,符合《医疗器械法规》(MDR, EU 2017/745)后加贴CE标志。制造商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提交技术文件审核。
3. 日本(PMDA)
日本将医疗器械分为Ⅰ、Ⅱ、Ⅲ、Ⅳ类,其中Ⅱ类为“控制类器械”,属中等风险。常见Ⅱ类产品包括血压计、血糖仪、内窥镜、透析设备等。此类器械需向厚生劳动省(MHLW)或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提交上市前审批(Pre-Market Approval),通常需第三方认证机构(如第三方认证机构或指定机构)审查,确保符合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
总体而言,国外二类医疗器械普遍需要经过较严格的上市前评估,强调临床数据、质量体系和持续监管。各国虽制度不同,但均以保障患者安全为核心目标。企业在出口时应针对目标市场完成合规注册,满足当地技术、标签和质量体系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