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如何判断是二类
在中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类: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判断一个医疗器械是否属于二类,主要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和管理。
判断医疗器械是否为二类,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风险程度
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等风险,需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加以控制。相较于一类(低风险,常规管理即可),二类器械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措施;但又不像三类(高风险,需植入或支持维持生命)那样需要严格审批。 -
产品用途与作用方式
常见的二类医疗器械包括:- 体温计、血压计、制氧机、助听器;
- 超声诊断设备、心电图机、脑电图机;
- 避孕套、无菌医用口罩、医用缝合线;
- 牙科材料、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等。 这些器械通常用于疾病诊断、监测或辅助治疗,虽不直接植入人体或维持生命,但若使用不当可能对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
查看《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最权威的方法是查阅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该目录按专业领域(如医用电子、影像、口腔、体外诊断等)对各类器械进行编号和分类。每个产品对应一个“管理类别”,明确标注为Ⅰ、Ⅱ或Ⅲ类。 -
参考产品注册信息
已上市的医疗器械在注册证上会标明管理类别。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具体产品的注册信息,确认其分类。 -
是否接触人体及时间长短
二类器械多为短期接触人体(如皮肤、黏膜)、非植入性设备。例如导尿管、内窥镜等,因其侵入性较高但不长期植入,通常归为二类。 -
是否无菌或测量功能
若器械以无菌形式提供(如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部分型号),或用于生理参数测量(如血糖仪),也常被划为二类。
综上,判断医疗器械是否为二类,应结合其预期用途、使用方式、风险等级,并对照官方分类目录进行确认。企业在产品开发初期应进行分类界定,必要时可向药监部门申请分类界定意见,确保合规注册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