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常犯问题项
二类医疗器械在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中,企业常因对法规理解不深或管理不到位而出现以下常见问题:
-
注册与备案不规范:部分企业未依法完成产品注册或变更备案,擅自修改产品技术参数、结构组成或适用范围,导致实际产品与注册资料不符。
-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生产企业未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虽有体系但执行流于形式,如文件记录缺失、内审与管理评审走过场。
-
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关键工序缺乏有效控制,工艺参数未验证或偏离;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洁净车间环境监测不达标,尤其是无菌产品生产环境控制不到位。
-
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薄弱:未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有效审核和动态评估,采购记录不全,关键物料追溯困难,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
-
产品标识与说明书不合规:标签信息缺失或错误,未按注册内容标注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说明书内容与注册资料不一致,夸大适用范围或疗效。
-
销售与经营环节违规:经营企业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备案凭证即开展业务;未建立进货查验和销售记录制度;销售给无资质单位或个人。
-
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不足:企业未建立有效的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对用户反馈的问题未及时收集、分析和上报,违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
网络销售不规范: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时未公示许可信息,或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违反《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
-
储存与运输条件不符:未按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储存(如温湿度控制),运输过程中未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影响产品性能。
-
人员培训不到位:关键岗位人员缺乏必要的法规和技术培训,质量意识薄弱,难以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企业应加强法规学习,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定期自查整改,确保全生命周期合规,降低监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