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食品有哪些
二类医疗器械与食品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产品,不存在“二类医疗器械食品”这一概念。以下是对两者的简要说明,以澄清误解:
一、二类医疗器械的定义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分为三类:
- 一类:风险程度低,常规管理即可控制风险;
- 二类:中等风险,需严格控制管理以确保安全有效;
- 三类:高风险,需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
二类医疗器械包括体温计、血压计、医用口罩(非无菌)、血糖仪、助听器、避孕套、制氧机、部分康复理疗设备等。这些产品需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销售。
二、食品的定义
食品是指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药品。食品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进行管理,强调安全性与营养性。
三、“二类医疗器械食品”为何不存在?
- 功能与用途不同:医疗器械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测、治疗或缓解;食品则提供营养或满足饮食需求,不得宣称治疗作用。
- 监管体系不同:医疗器械归国家药监局监管,食品归市场监管总局监管,二者审批标准、生产规范、标签要求均不相同。
- 法律禁止混淆:我国严禁将医疗器械宣传为食品,或在食品中非法添加药物成分冒充疗效产品。
四、常见误区提醒
一些商家可能将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模糊宣传,如某些“医用级”营养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但这些若属于食品范畴,即使含有特定成分(如钙、维生素),也不属于医疗器械。若产品宣称具有医疗用途且未经医疗器械注册,则涉嫌违法。
总结
“二类医疗器械食品”并非合法或科学概念。消费者应区分产品属性:购买用于疾病管理的器械应认准“械字号”,选购食品则看“食字号”或“SC编码”。切勿轻信夸大宣传,避免误用带来健康风险。如有疑问,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产品注册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