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二类和三类试剂
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三类,其中二类和三类体外诊断试剂(IVD)是临床使用广泛的重要类别。
二类医疗器械试剂:中等风险,需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常见包括血糖试纸、妊娠检测试剂、部分传染病抗体检测试剂(如乙肝表面抗原定性检测)、常规生化检测试剂等。这类试剂通常用于辅助诊断,结果较为稳定,对操作要求相对较低。注册管理上实行注册审批制度,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技术审评和审批,企业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现场核查。
三类医疗器械试剂:较高风险,用于重大疾病或生命支持相关检测,一旦出现误诊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主要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人类基因检测(如EGFR突变)、HIV抗体/抗原检测、血型鉴定、伴随诊断试剂以及用于早期筛查或预后判断的分子诊断产品等。此类试剂须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严格审评审批,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确保其灵敏度、特异性及重复性达标。生产质量管理须符合GMP要求,且上市后需进行持续监测。
主要区别:
- 风险等级:三类高于二类;
- 审批层级:二类由省级审批,三类由国家局审批;
- 临床要求:三类通常需大规模临床试验,二类可酌情减免;
- 用途范围:三类多涉及重大疾病诊断或治疗指导,二类多为常规辅助检查。
企业在研发、注册和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产品特性准确分类,避免误判导致注册失败。同时,随着《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分类规则动态调整,需密切关注法规更新。
总之,二类和三类试剂在风险控制、审批流程和临床应用上均有显著差异,科学分类有助于保障公众用械安全与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