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医疗器械一类二类
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的划分主要依据产品的预期用途、使用方式及对人体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即可保证其安全有效。通常为结构简单、非侵入性或仅接触体表的产品。例如医用口罩、纱布绷带、手术衣、检查手套、听诊器、压舌板、轮椅、体温计(非电子式)、护理床等。这类器械一般不需要临床试验,备案管理即可上市,由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备案。
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通常为介入人体浅表组织、短期使用或对生理功能有一定影响的设备。例如血压计、心电图机、助听器、避孕套、血糖仪、B超设备、制氧机、牙科材料、部分内窥镜等。二类器械需进行产品注册,提交技术资料、检测报告、临床评价等,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区分的关键在于:
- 是否侵入人体:如仅体外使用多为一类,若进入体腔或血管则多为二类或以上。
- 使用时间长短:短期接触皮肤或黏膜的可能为二类,长期或永久植入则为三类。
- 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影响重要生命系统的为一类,涉及诊断、监测或调节生理功能的常为二类。
- 能源依赖性:无源器械(如纱布)多为一类,有源器械(如电刀、监护仪)多为二类及以上。
具体分类应参考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或《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实际管理中还需结合产品描述和技术特征综合判定。企业应根据产品特性准确分类,确保合规注册或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