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二类证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二类证是指在中国境内,针对具备一定风险程度、需进行严格管理的第二类医疗器械中,融合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产品所获得的注册认证。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相关规定,医疗器械按风险等级分为三类,其中二类器械具有中等风险,需由省级药监部门进行注册审批。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通常指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用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病理分析、心电识别、疾病预测等场景的软硬件系统。若其功能属于辅助诊断或决策支持,且不作为唯一诊断依据,一般被划分为二类医疗器械。
申请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二类证的主要流程包括:
- 产品分类界定:企业需向药监部门提交产品描述、预期用途、技术原理等资料,明确是否属于二类医疗器械范畴。
- 型式检验: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性能、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等检测,获取合格报告。
- 临床评价:根据产品特性,可选择开展临床试验或通过同品种比对方式进行评价,证明其安全有效性。
- 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现场审核。
- 注册申报:向所在地省级药监局提交注册申请资料,包括技术文件、检测报告、临床评价资料、体系核查结果等。
- 审评审批:药监部门对资料进行技术审评,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取得二类证后,企业方可合法生产、销售和使用该AI医疗器械。此外,还需持续开展上市后监测,确保产品在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NMPA陆续发布《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深度学习辅助决策软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等文件,为AI医疗器械的注册提供了明确路径。典型获批产品如肺结节AI辅助检测软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系统等,均已取得二类注册证并投入临床应用。
总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二类证的获取是产品合规上市的关键步骤,需企业在技术研发、临床验证与法规合规方面协同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