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疗器械二类哺光仪
国家医疗器械二类哺光仪是一种用于辅助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特定医疗设备,属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监管下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所谓“二类”,意味着该设备具有中等风险,需严格控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需要进行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管理。
“哺光仪”全称为“红光哺光治疗仪”,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特定波长(通常为650nm左右的红光)照射视网膜,模拟自然阳光中的有益光谱,刺激脉络膜血液循环,促进多巴胺分泌,从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达到延缓或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作为二类医疗器械的哺光仪必须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上市销售。生产企业需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13485认证),产品标签、说明书也需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使用哺光仪应在专业医疗机构或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视网膜光损伤等风险。目前,尽管部分研究显示低强度红光疗法对近视防控有一定效果,但其长期安全性与广泛适用性仍在进一步观察中,尚不推荐作为唯一或常规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已加强对哺光仪类产品的监管,明确要求相关产品不得夸大宣传疗效,禁止向公众宣称“治愈近视”等误导性信息。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认准“械字号”批准文号,避免购买未经注册的“三无”产品。
总之,二类哺光仪是受严格监管的医疗设备,具备一定近视防控潜力,但必须在科学指导和规范使用前提下谨慎应用,不能替代传统的户外活动、合理用眼和医学验光配镜等基础防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