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二类放开
“医疗器械二类放开”通常是指国家对第二类医疗器械在注册、审批、生产或经营环节实施更加宽松和高效的监管政策,旨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创新和提升医疗供给能力。
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器械,如血压计、体温计、医用口罩、助听器、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等。过去,这类产品需经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注册审批,流程较为严格,周期较长。
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国家药监局逐步推动二类医疗器械的“放开”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注册审批流程。多地推行“告知承诺制”“优先审批”“附条件审批”等机制,缩短审批时间。例如,部分省份对创新或急需产品实行快速通道,审批时限由数月压缩至几周。
二是推动注册人制度落地。允许医疗器械注册人与生产企业分离,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可作为注册人持有证照,委托具备资质的企业生产,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业门槛。
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放宽准入的同时,强化上市后监管,通过飞行检查、不良事件监测、信用评价等方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宽进严管”。
四是推进跨区域协同。部分区域(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试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审批,促进资源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放开”不等于“放任”,而是在保障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提升效率。企业仍须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技术标准,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控。
总体来看,二类医疗器械的“放开”有助于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和公众健康需要。未来,随着监管科学进步和数字化手段应用,相关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