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二类介入
医疗器械第二类介入产品,是指用于人体血管或体腔内、通过非手术方式实施诊断或治疗,且风险程度中等,需加以控制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按风险等级分为三类,第二类器械介于低风险(一类)和高风险(三类)之间,须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并取得注册证方可生产与销售。
常见的二类介入医疗器械包括:外周血管支架(非心脏)、导管导丝、球囊扩张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胆道引流导管、介入用造影导管等。这些器械通常通过穿刺技术进入血管或自然腔道,在影像引导下完成狭窄扩张、引流、支撑或药物输送等功能。
二类介入器械的管理要求较为严格。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符合YY/T 0287/ISO 13485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灭菌验证、有效期测试及临床评价。临床评价可通过同品种比对(临床评价路径)或开展临床试验完成,具体依据《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执行。
注册申报材料包括产品技术要求、检测报告、风险管理文件、说明书标签样稿、临床资料及生产信息等,提交至省级药监局审评。审批周期一般为60个工作日左右,视补充资料情况可能延长。
二类介入器械在肿瘤、心血管、神经、消化等领域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因直接接触血液或内部组织,仍存在感染、血栓、移位等风险,因此对其材料生物相容性、结构强度、操作性能有较高要求。
随着微创医疗的发展,二类介入器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技术创新活跃,如可降解材料应用、智能导引系统集成等。未来,规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企业应加强研发合规性,确保产品安全有效,满足临床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