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二类019

医疗器械分类中的“二类019”通常是指《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编码为“01-9”的子类,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17年版),该编码对应的是“01—有源手术器械”大类下的“09—其他有源手术器械”子类。

二类019主要包括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源设备,但不包括激光、超声、高频等已单独分类的设备。典型产品包括:电动吻合器、气动或电动骨锯/骨钻、手术动力系统附件、电动取皮刀、电凝剪等。这些器械通常用于外科手术中组织切割、钻孔、固定或缝合等操作,依赖电能、气压或其他能源驱动。

作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其管理要求介于第一类(低风险)和第三类(高风险)之间。企业需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备案或注册,生产须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产品上市前需通过注册审批或备案。技术审评重点关注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包括电气安全、机械性能、电磁兼容性(EMC)、生物相容性及临床评价等。

注册时通常需提交产品技术要求、检测报告(由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风险管理文件、说明书、临床评价资料(如适用)等。部分产品可通过同品种比对完成临床评价,无需开展临床试验。

使用单位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定期维护设备,防止因故障导致手术风险。同时,生产企业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不良事件监测与再评价义务。

总之,二类019医疗器械虽不属于最高风险类别,但仍涉及手术介入,必须严格遵循法规要求,确保产品质量与临床安全。具体产品是否归入此类,应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最新分类界定为准。建议企业在研发和注册前咨询监管部门或专业机构,准确判定产品类别。

“医疗器械二类019”相关资讯
医疗器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的分类标准,涵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及其相应的监管要求,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
二类医疗器械监管与审批流程解析:规范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本文通过对比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深入分析二类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并系统介绍我国针对该类产品的监管体系、申请条件、审批流程及优化建议,强调规范化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许可证分为哪几类?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许可证的三大类别,即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不同,国家对其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和审批流程。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各类许可证的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许可证有什么区别?
本文详细解析了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的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在许可证管理上的区别,包括注册流程、监管要求及市场准入条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各类别医疗器械的合规路径。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需要办理哪些许可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开展业务前必须办理的各类许可证和备案手续,包括《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并结合国家相关法规解读了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办理:把握政策红利,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并申请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本文从行业背景切入,分析市场需求增长趋势,深入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并结合成功企业案例,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办证建议与战略思考。
医疗器械注册分类与流程解析:从法规到实践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解析了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类型分类及其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别产品的注册流程与资料要求。通过某企业成功注册三类医疗器械的案例分享,强调明确注册类别在注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医疗器械许可证申请需要多长时间?
本文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周期及影响因素,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流程、所需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延误原因。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包括注册申请、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如适用)、现场检查及最终发证等关键环节。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办理的地域差异与实务操作指南
本文围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办理中的政策差异展开分析,比较了各地审批标准、办理时限及材料要求的不同,并为跨区域运营企业提供策略建议。同时,结合实务经验,分享了不同城市快速办证的操作技巧,最后展望未来全国统一化审批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