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二类代码
在中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共分为三类:第一类(低风险)、第二类(中等风险)和第三类(高风险)。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管理代码通常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代表类别编码,后四位为具体产品编号。例如,“07”代表“医用诊察和监护器械”,“07-01”可能代表“心电诊断仪器”。
常见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包括:
- 体温计、血压计(电子或水银)
- 助听器
- 制氧机、雾化器
- 超声诊断设备(如B超)
- 心电图机
- 针灸针、无菌注射器(部分型号)
- 医用离心机
- 消毒灭菌设备(部分)
- 牙科综合治疗机
- 部分体外诊断试剂(如血糖试纸)
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需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必须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并对其产品进行注册,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第二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流程包括:产品分类界定、检测检验(在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临床评价(可豁免部分产品)、技术文件准备、提交注册申请、技术审评、行政审批等环节。
与第一类相比,第二类器械监管更严;但相较第三类,一般无需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国家药监局会定期更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企业应依据最新版本确认产品类别。
总之,第二类医疗器械代码是产品在国家分类体系中的唯一标识,用于注册、备案、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监管,确保公众使用安全有效。具体产品分类应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最新目录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