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二类医疗器械
台湾地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依据《医疗器材管理法》(原《药事法》相关规定)进行分类与监管。医疗器械依其风险程度分为第一类(低风险)、第二类(中风险)和第三类(高风险),其中二类医疗器械属于中等风险产品,需经过较严格的审查与管控。
二类医疗器械包括如医用口罩、血压计、体温计、血糖仪、助听器、隐形眼镜、超声耦合剂、部分康复设备等。这类产品虽不直接植入人体或用于生命维持,但使用不当仍可能对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
在台湾,二类医疗器械上市前须向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TFDA)申请查验登记,提交技术文件,包括产品说明、设计资料、性能测试报告、临床评估资料(如适用)、标签与说明书等。此外,制造商需建立符合“医疗器材品质管理系统”(QMS)要求的生产流程,通常需通过ISO 13485认证。
进口或本地生产的二类医疗器械,必须由台湾境内依法设立的厂商作为责任归属者,负责产品注册、质量监控及不良事件通报。产品取得许可证后,方可于市场销售。TFDA亦会进行上市后监督,包括市场抽查、不良反应监测及定期稽查。
近年来,台湾逐步与国际接轨,推动医疗器械法规与全球协调(如GHTF/IMDRF标准),并实施医疗器材电子化申报系统,提升审评效率。同时,针对创新医材,TFDA也提供优先审查机制,鼓励研发与产业进步。
总之,台湾对二类医疗器械采取“前置许可+过程监管+事后追踪”的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安全有效,保障公众健康。相关企业应严格遵守法规要求,完成注册与合规程序,方可在台湾合法销售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