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二类10
医疗器械分类中,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10”通常指代“输血、透析和体外循环器械”这一类别。
二类医疗器械中的“10”类主要包括:一次性使用输血器、输液接头、血液过滤器、体外循环管路组件(非动力驱动)、血液分离装置配件等。这些产品在临床中广泛用于输血、血液净化、体外循环支持等治疗过程,虽不直接植入体内或长期使用,但因与血液直接接触,存在感染、溶血、血栓等潜在风险,故被列为第二类管理。
作为二类医疗器械,“10”类产品需满足以下监管要求:
- 注册管理:生产企业须向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申请产品注册,提交技术文件、检验报告、临床评价资料等,经审查批准后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 生产许可: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如符合YY/T 0287/ISO 13485标准)。
- 经营备案:销售此类器械的企业需进行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确保仓储、运输条件符合规范。
- 上市后监管:包括不良事件监测、产品召回、定期自查等,保障使用安全。
典型产品举例:
- 一次性使用静脉输血器:用于临床输血,必须无菌、无热原,材料与血液相容性良好。
- 血液滤过器组件:用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属于体外循环辅助设备的一部分。
与三类器械相比,二类“10”类器械风险较低,一般不涉及动力源或长期植入,但仍需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和灭菌质量。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普及,该类器械需求上升,监管也日趋严格。
总之,医疗器械第二类第10类涉及输血与体外循环相关器具,虽属中等风险,但因直接接触循环系统,安全性至关重要,必须依法依规完成注册、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管理,确保患者使用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