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新政
自2024年起,中国对第二类医疗器械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新政,旨在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审评审批效率并保障公众用械安全。主要变化包括:
一是优化注册审批流程。国家药监局推动“放管服”改革,明确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二类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并鼓励推行电子申报和在线审评,缩短审批时限。部分符合条件的产品可适用优先审批、应急审批或附条件批准程序。
二是加强临床评价要求。根据新版《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对于免于临床试验的二类器械,企业需通过同品种比对等方式提供充分的临床评价资料,确保产品安全有效。监管部门将加大技术审评力度,防止低水平重复申报。
三是强化产品追溯与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制度,要求二类器械在上市销售时标注UDI码,实现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全程可追溯,提升监管精准度。
四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新政强调注册人、备案人对产品质量的全链条责任,允许具备条件的研发机构或自然人作为注册申请人,但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监管检查。同时,跨省委托生产需经协同监管审批,防止监管真空。
五是加强上市后监管。增加飞行检查、监督抽检频次,完善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机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监管部门可责令召回或撤销注册证书。
总体来看,二类医疗器械新政在加快创新产品上市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监管科学性和透明度,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企业需及时适应新规,强化合规意识,确保产品从研发到使用的全过程符合法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