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 二类标识
在中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共分为三类: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风险等级依次升高。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二类医疗器械标识说明:
-
产品分类依据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第二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如体温计、血压计、医用口罩(非外科用)、助听器、制氧机、超声诊断设备、心电图机、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等。这些产品对人体有一定影响,但风险可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或由专业人员操作。 -
注册与备案要求
第二类医疗器械在我国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制度。生产企业必须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经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和产品检验合格后,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方可生产销售。 -
产品标识内容
合法上市的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包装上应具备以下信息:- 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格式为“X械注准XXXXXXXXXXX”);
-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 生产企业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 生产日期、有效期或失效日期;
- 储存条件、使用说明;
- “第二类医疗器械”字样或相应警示标识;
- 中文标签和说明书,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
经营许可要求
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需向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经营者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确保产品来源合法可追溯。 -
监管重点
药监部门对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重点检查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合规性以及不良事件监测上报情况。
总之,识别第二类医疗器械,可通过查看产品是否具备合法注册证、包装标识是否规范、经营单位是否备案等方式判断。消费者在选购时应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产品资质,确保使用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