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最新
截至2024年,中国对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监管持续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断优化,以提升产品安全性和行业规范化水平。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体温计、助听器、医用口罩(非无菌)、部分康复设备等。这类器械需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注册审批和生产许可。
近年来主要更新包括:
-
注册人制度全面推行:允许医疗器械注册人与生产企业分离,促进研发创新与专业化分工,注册人可委托具备资质的企业生产,强化全生命周期责任。
-
分类目录动态调整:国家药监局定期更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原三类产品降为二类(如某些临床检验试剂),部分二类产品因风险上升被调整为三类,确保分类科学合理。
-
审评审批提速:通过优化流程、推行电子申报、加强审评队伍建设,二类器械注册平均审批时间大幅缩短,部分地区实现60个工作日内完成技术审评。
-
加强网络销售监管:明确二类器械网络销售需取得备案,平台须履行审核义务,禁止发布虚假信息,强化线上线下的协同监管。
-
强化上市后监管:要求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ISO 13485),落实不良事件监测、产品追溯和召回制度。多地开展飞行检查,严查生产不合规行为。
-
UDI系统推进:全面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实施,二类器械逐步纳入赋码范围,提升流通透明度和监管效率。
-
鼓励创新产品优先审批:对国产创新二类器械开通绿色通道,支持高端医疗设备自主研发。
总体来看,二类医疗器械监管正朝着更科学、高效、数字化方向发展,企业在合规基础上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建议相关单位密切关注各省药监局发布的最新实施细则,确保产品注册、生产、经营全流程符合法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