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二类医疗器械
在中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共分为三类: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风险由低到高。其中,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新旧二类医疗器械”中的“旧二类”通常指在2021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调整前被归为第二类的产品;而“新二类”则是指根据国家药监局近年来对分类目录的动态调整后,重新划定为第二类的医疗器械,或从一类升为二类、三类降为二类的产品。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和监管科学进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不断优化医疗器械分类管理。例如,部分过去属于第一类的医用隔离鞋套、部分临床检验试剂等因风险上升被调整为第二类;而一些原属第三类但临床应用成熟、风险可控的产品(如部分骨科植入物)则可能降为第二类。
新旧二类器械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 监管要求不同:新调整为二类的器械需按二类管理,包括产品注册、生产许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较以往一类管理更为严格。
- 注册路径变化:旧一类升为二类的产品,必须完成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企业需补充技术资料、检测报告和临床评价。
- 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新二类器械需接受更严格的审评审批,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
- 追溯与监管加强:纳入二类后,产品需实施唯一标识(UDI),便于全生命周期监管。
例如,2020年后,部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由应急审批的一类调整为二类,强化了质量控制和临床性能要求。
总之,“新旧二类”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日趋科学化、精细化。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分类调整公告,及时完成注册变更,确保合规生产与销售。对医疗机构和公众而言,二类器械的规范管理有助于提升用械安全与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