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整顿报告

二类医疗器械整顿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二类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部署,我单位于近期组织开展了二类医疗器械专项整顿行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本次整顿聚焦经营和使用环节,重点检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共检查经营单位126家,使用单位89家,覆盖辖区内主要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场所。重点核查产品注册证、进货查验记录、储存条件、销售台账及网络销售合规性等内容。

二、存在问题
检查发现,部分单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进货查验制度执行不到位,个别企业未能提供完整的产品合格证明;二是储存管理不规范,部分场所温湿度控制不符合要求,尤其体外诊断试剂存储条件不达标;三是部分网络销售企业未在平台公示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信息;四是少数医疗机构使用过期或临近失效的二类器械;五是个别单位销售无中文标签进口产品,涉嫌非法渠道采购。

三、整改措施
针对发现问题,已责令37家单位限期整改,对8家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企业立案查处,下架问题产品15批次,关停2家网络店铺。同时,组织专题培训3场,参训人员达300余人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推动建立辖区医疗器械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实施分类监管。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将持续加强日常监管与飞行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对体外诊断试剂、医用口罩、电子体温计等常用产品的监督抽检。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社会监督。通过多措并举,切实筑牢二类医疗器械安全防线。

此次整顿有效提升了辖区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我单位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压实监管责任,确保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可及。

(报告单位)
2024年6月

“二类医疗器械整顿报告”相关资讯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如何报告与处理?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故障时的上报机制和管理机构的应对措施。内容涵盖不良事件的定义、报告主体、上报流程、监管机构职责以及后续处理方式,旨在帮助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及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并正确执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与处理程序。
医疗器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的分类标准,涵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及其相应的监管要求,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
二类医疗器械监管与审批流程解析:规范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本文通过对比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深入分析二类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并系统介绍我国针对该类产品的监管体系、申请条件、审批流程及优化建议,强调规范化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许可证分为哪几类?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许可证的三大类别,即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不同,国家对其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和审批流程。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各类许可证的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包括注册申请、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如适用)、现场检查及最终发证等关键环节。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许可证有什么区别?
本文详细解析了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的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在许可证管理上的区别,包括注册流程、监管要求及市场准入条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各类别医疗器械的合规路径。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需要办理哪些许可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开展业务前必须办理的各类许可证和备案手续,包括《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并结合国家相关法规解读了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办理:把握政策红利,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并申请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本文从行业背景切入,分析市场需求增长趋势,深入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并结合成功企业案例,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办证建议与战略思考。
医疗器械注册分类与流程解析:从法规到实践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解析了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类型分类及其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别产品的注册流程与资料要求。通过某企业成功注册三类医疗器械的案例分享,强调明确注册类别在注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医疗器械许可证申请需要多长时间?
本文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周期及影响因素,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流程、所需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延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