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进展情况
截至2024年,我国二类医疗器械监管体系持续完善,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持续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多地药监部门实施“告知承诺制”“优先审批”等措施,显著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例如,部分省份将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在政策层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不断细化,强化了对二类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注册人制度全面推行,允许研发机构作为注册申请人,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国家加强网络销售监管,出台《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规范电商平台经营行为,保障用械安全。
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设备、可穿戴监测设备、新型体外诊断试剂等二类器械成为研发热点。多地设立医疗器械产业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2023年,全国批准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逾1.8万件,同比增长约12%,其中近三成涉及高新技术领域。
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加力。药监部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整治高风险产品如医用口罩、血糖仪、超声诊断仪等。飞行检查和监督抽检频次增加,对不符合质量管理规范的企业依法处理,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此外,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系统在二类器械中逐步推广,实现产品追溯与精准监管。国家药监局数据共享平台上线,提升监管协同效率。
总体来看,我国二类医疗器械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严格监管的共同推动下,正朝着高质量、规范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审评标准进一步统一、跨区域协同监管深化以及国产替代加速,二类医疗器械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满足公众健康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