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妇产科耗材
二类医疗器械中的妇产科耗材是指用于妇科和产科诊疗过程中,对人体不发挥药理作用、风险程度中等,需严格管理以保证安全有效的医疗用品。根据中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妇产科耗材涵盖多个子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妇科检查与治疗耗材:如阴道窥器(一次性使用或可重复使用)、宫颈扩张棒、宫腔探针、刮宫器械包等。这些产品多用于妇科常规检查、宫颈病变筛查或宫腔手术操作。
-
计划生育类耗材:包括负压吸引管、人工流产包、节育器放置/取出器械等。此类产品广泛应用于终止妊娠或避孕措施实施过程,属于监管重点。
-
分娩辅助耗材:如产包(含产巾、接生巾、脐带夹、会阴垫等)、胎心监护电极、羊水检测试纸、一次性产钳保护套等。产包为分娩必备基础耗材,通常按无菌要求包装。
-
妇科微创手术耗材:如宫腔镜冲洗液输送管、子宫内膜消融导管、输卵管通液导管等。随着微创技术普及,这类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
感染防控与护理耗材:如阴道冲洗器、妇科术后引流袋、防粘连凝胶等,用于术后恢复或预防并发症。
二类医疗器械需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审批,生产企业须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确保产品无菌、生物相容性达标。经营企业需取得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注意无菌原则和一次性使用规定,防止交叉感染。部分产品如宫腔操作器械需配合设备使用,对医护人员技术要求较高。
近年来,随着女性健康意识提升和妇幼保健体系完善,妇产科耗材市场稳步发展,产品趋向一次性化、智能化和微创化。国产替代加速,但高端耗材仍部分依赖进口。
总之,二类妇产科耗材在保障妇女生殖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安全有效使用需依托规范的生产、流通与临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