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管理逐渐严格。区分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主要依据其预期用途、使用风险及对人体的影响程度。
一、定义与分类标准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家药监局相关规定:
-
第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器械。
例如:血压计、体温计、助听器、医用口罩(非手术用)、超声诊断设备、心电图机、避孕套、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等。 -
第三类医疗器械:具有较高风险,通常用于支持或维持生命,或植入人体,或对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必须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
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血管支架、植入式除颤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体外循环设备、部分高风险体外诊断试剂(如HIV检测)等。
二、关键区分点
-
是否植入人体:
植入人体长期使用的器械(如人工晶体、骨科植入物)一般为第三类;体表使用或短期接触的多为第二类。 -
是否用于支持/维持生命:
如呼吸机、透析设备、心脏起搏器等直接关系生命支持的属于第三类。 -
感染风险与无菌要求:
一次性使用且无菌的侵入性器械(如注射器、输液器)通常为第三类;非无菌或非侵入性的则可能为第二类。 -
技术复杂性与潜在危害:
高精尖、涉及重大健康决策的设备(如CT、MRI虽属影像类,但部分归为二类,而配套的放射治疗设备则为三类)需具体分析。 -
体外诊断试剂分类:
按用途划分,用于血源筛查、肿瘤标志物、遗传病检测等高风险项目的试剂属于第三类;常规生化检测类多为第二类。
三、管理差异
-
注册与备案:
第二类由省级药监部门注册审批,第三类需国家药监局(NMPA)注册,要求更严。 -
生产与经营:
三类器械的生产和经营许可审查更严格,需具备更高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13485)。 -
上市后监管:
三类器械需开展不良事件监测、产品追溯和定期风险评估。
总结:判断二类还是三类,核心是看器械的风险等级——是否植入、是否无菌侵入、是否用于生命支持或重大疾病诊断。具体分类可参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由国家药监局发布,实际操作中应以官方注册信息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