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光仪 二类医疗器械证

“哺光仪”是一种用于辅助治疗儿童近视的光学设备,通过特定波长的红光(通常为650nm左右)照射视网膜,刺激脉络膜血液循环,理论上可延缓眼轴增长,从而控制近视发展。由于其作用于人体并具有医疗目的,属于医疗器械管理范畴。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医疗器械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器械。目前,部分“哺光仪”产品已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注册管理,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要取得二类医疗器械证,企业需完成以下关键步骤:

  1. 产品分类确认: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确认产品属于“08-06 物理治疗器械”中的光疗设备类别,管理类别为Ⅱ类。

  2. 型式检验:在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完成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激光安全(如GB 7247、YY 0505等标准)及性能测试。

  3. 临床评价:可通过同品种比对方式开展临床评价,无需大规模临床试验,但需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安全性数据支持。

  4.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药监部门现场核查。

  5. 注册申报: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包括技术要求、说明书、风险分析报告、检测报告、临床评价资料等。

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后,产品方可合法上市销售和使用。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查验产品是否具备“械注准”编号(格式如:省简称+械注准+年份+编号),并选择有资质的企业生产的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部分哺光仪已获批,但其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仍在观察中,使用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视网膜光损伤等风险。

“哺光仪 二类医疗器械证”相关资讯
医疗器械许可证分为哪几类?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许可证的三大类别,即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不同,国家对其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和审批流程。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各类许可证的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医疗器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的分类标准,涵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及其相应的监管要求,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
二类医疗器械监管与审批流程解析:规范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本文通过对比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深入分析二类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并系统介绍我国针对该类产品的监管体系、申请条件、审批流程及优化建议,强调规范化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需要办理哪些许可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开展业务前必须办理的各类许可证和备案手续,包括《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并结合国家相关法规解读了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许可证有什么区别?
本文详细解析了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的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在许可证管理上的区别,包括注册流程、监管要求及市场准入条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各类别医疗器械的合规路径。
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办理:把握政策红利,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并申请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本文从行业背景切入,分析市场需求增长趋势,深入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并结合成功企业案例,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办证建议与战略思考。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包括注册申请、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如适用)、现场检查及最终发证等关键环节。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医疗器械许可证申请需要多长时间?
本文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周期及影响因素,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流程、所需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延误原因。
医疗器械注册分类与流程解析:从法规到实践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解析了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类型分类及其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别产品的注册流程与资料要求。通过某企业成功注册三类医疗器械的案例分享,强调明确注册类别在注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办理的地域差异与实务操作指南
本文围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办理中的政策差异展开分析,比较了各地审批标准、办理时限及材料要求的不同,并为跨区域运营企业提供策略建议。同时,结合实务经验,分享了不同城市快速办证的操作技巧,最后展望未来全国统一化审批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