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二类医疗器械类别
外泌体目前在中国尚未被明确归类为二类医疗器械,其监管类别仍处于探索和动态调整阶段。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现行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外泌体因其来源广泛、功能多样、制备工艺复杂,通常不直接列入现有二类医疗器械范畴。
目前,外泌体主要被视为一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富含蛋白质、核酸(如miRNA)、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间通讯、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若外泌体产品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并符合“医疗器械”定义(即用于人体的结构或功能的检测、替代、调节或支持),则可能被纳入医疗器械管理。
现阶段,外泌体相关产品的监管路径主要依据其预期用途、技术特性及风险等级进行判定:
-
作为体外诊断试剂:若外泌体用于检测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可能按第二类或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管理,属于二类或更高类别医疗器械。
-
作为治疗性产品:若外泌体用于药物递送或再生医学治疗,通常被视为“细胞治疗产品”或“生物制品”,需按药品申报,纳入新药监管路径,而非医疗器械。
-
作为美容或非医疗用途产品:部分外泌体添加于化妆品或护肤产品中,若不宣称医疗功效,则不属于医疗器械范畴。
截至目前,中国尚无获批上市的外泌体类二类医疗器械。相关企业若拟将外泌体产品按医疗器械申报,需向省级药监部门申请分类界定,并根据技术审评结果确定管理类别。未来随着研究深入和临床应用成熟,外泌体可能在特定应用场景下被纳入二类甚至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总之,外泌体本身不自动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其分类取决于具体用途、作用机制和法规认定,当前多数情况下更倾向于按药品或体外诊断试剂进行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