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8二类医疗器械
“6858”是中国原《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一个分类编码,对应的是“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类别,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分类管理规定,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需进行产品注册审批,通常需要临床评价或备案。
6858类主要包括用于外科手术中组织缝合、止血、粘合等用途的产品,例如:
- 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如羊肠线、聚乳酸缝线)
- 非吸收性缝合线(如尼龙线、聚丙烯线、丝线)
- 外科缝合针(与缝合线配套使用)
- 医用组织粘合剂(如氰基丙烯酸酯类粘合剂)
- 皮肤缝合器(部分型号)
这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创伤处理、整形美容等领域,其质量直接影响伤口愈合效果和感染风险,因此监管较为严格。
作为二类医疗器械,6858类产品在上市前需完成以下主要流程:
- 产品备案与注册:生产企业需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提供产品技术要求、检验报告、临床评价资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
- 型式检验:由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样品进行全性能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YY/T 0171、YY 0167等)。
- 临床评价:可通过同品种比对方式开展,无需全部进行临床试验。
- 生产许可: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建立符合GMP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 经营备案:销售企业需办理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
近年来,随着《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18年实施)的推行,“6858”这一旧编码已逐步被新分类体系替代。在新版目录中,缝合材料多归入“14-02-01 可吸收缝合线”、“14-02-02 非可吸收缝合线”或“14-02-03 缝合针”等子类,但仍普遍沿用“6858”作为行业习惯称呼。
总之,6858二类医疗器械涉及临床常用的缝合与粘合产品,虽不属于高风险三类产品,但因其直接接触人体组织,仍需严格把控生产质量与使用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