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8二类医疗器械

“6858”是中国原《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一个分类编码,对应的是“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类别,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分类管理规定,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需进行产品注册审批,通常需要临床评价或备案。

6858类主要包括用于外科手术中组织缝合、止血、粘合等用途的产品,例如:

  • 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如羊肠线、聚乳酸缝线)
  • 非吸收性缝合线(如尼龙线、聚丙烯线、丝线)
  • 外科缝合针(与缝合线配套使用)
  • 医用组织粘合剂(如氰基丙烯酸酯类粘合剂)
  • 皮肤缝合器(部分型号)

这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创伤处理、整形美容等领域,其质量直接影响伤口愈合效果和感染风险,因此监管较为严格。

作为二类医疗器械,6858类产品在上市前需完成以下主要流程:

  1. 产品备案与注册:生产企业需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提供产品技术要求、检验报告、临床评价资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
  2. 型式检验:由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样品进行全性能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YY/T 0171、YY 0167等)。
  3. 临床评价:可通过同品种比对方式开展,无需全部进行临床试验。
  4. 生产许可: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建立符合GMP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5. 经营备案:销售企业需办理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

近年来,随着《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18年实施)的推行,“6858”这一旧编码已逐步被新分类体系替代。在新版目录中,缝合材料多归入“14-02-01 可吸收缝合线”、“14-02-02 非可吸收缝合线”或“14-02-03 缝合针”等子类,但仍普遍沿用“6858”作为行业习惯称呼。

总之,6858二类医疗器械涉及临床常用的缝合与粘合产品,虽不属于高风险三类产品,但因其直接接触人体组织,仍需严格把控生产质量与使用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6858二类医疗器械”相关资讯
医疗器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的分类标准,涵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及其相应的监管要求,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
二类医疗器械监管与审批流程解析:规范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本文通过对比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区别,深入分析二类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并系统介绍我国针对该类产品的监管体系、申请条件、审批流程及优化建议,强调规范化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许可证分为哪几类?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许可证的三大类别,即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不同,国家对其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和审批流程。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各类许可证的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许可证有什么区别?
本文详细解析了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的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在许可证管理上的区别,包括注册流程、监管要求及市场准入条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各类别医疗器械的合规路径。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需要办理哪些许可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开展业务前必须办理的各类许可证和备案手续,包括《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并结合国家相关法规解读了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办理:把握政策红利,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并申请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本文从行业背景切入,分析市场需求增长趋势,深入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并结合成功企业案例,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办证建议与战略思考。
医疗器械注册分类与流程解析:从法规到实践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解析了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类型分类及其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别产品的注册流程与资料要求。通过某企业成功注册三类医疗器械的案例分享,强调明确注册类别在注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医疗器械许可证申请需要多长时间?
本文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周期及影响因素,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流程、所需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延误原因。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审批流程,包括注册申请、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如适用)、现场检查及最终发证等关键环节。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办理的地域差异与实务操作指南
本文围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办理中的政策差异展开分析,比较了各地审批标准、办理时限及材料要求的不同,并为跨区域运营企业提供策略建议。同时,结合实务经验,分享了不同城市快速办证的操作技巧,最后展望未来全国统一化审批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