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编排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二类医疗器械的编排和管理涉及产品分类、注册审批、生产许可、经营备案及使用监管等多个环节。
首先,在产品分类上,二类医疗器械包括如医用口罩(非手术用)、体温计、血压计、助听器、制氧机、超声诊断设备、部分康复器械等。这些产品风险程度介于一类(低风险)和三类(高风险)之间,需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其次,二类医疗器械上市前必须取得产品注册证。申请人需向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提交技术资料,包括产品技术要求、检验报告、临床评价资料、说明书样稿等,经审评通过后获得注册批准。自2021年起,多数二类器械已实施注册人制度,允许研发机构或个人作为注册人,委托具备资质的企业生产,促进创新与资源优化。
在生产环节,生产企业须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日常监督检查。对于委托生产情形,双方需签订质量协议,明确责任分工。
经营方面,销售二类医疗器械需进行经营备案,而非行政许可。经营者应具备相适应的仓储条件和管理制度,确保产品储存运输符合标签要求,并建立进货查验与销售记录制度。
使用单位如医院、诊所等,应从合法渠道采购,查验产品资质,定期维护设备,保障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此外,监管部门对二类医疗器械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包括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监督抽检、飞行检查等措施。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可采取责令召回、暂停销售等措施。
总之,二类医疗器械的编排体现了“分类管理、全程可控”的原则,通过科学的注册审批、生产控制、流通备案和使用监管体系,确保公众用械安全与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