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区分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二类医疗器械在管理上区别于一类(低风险)和三类(高风险)器械,其区分主要依据产品的预期用途、作用方式、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以及潜在风险。
一、定义与监管类别
二类医疗器械需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取得注册证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常见的二类器械包括:医用缝合针、血压计、体温计、心电诊断仪器、无创呼吸机、避孕套、助听器、部分体外诊断试剂等。
二、区分标准
-
风险等级
二类器械的风险介于一类与三类之间。例如,仅接触体表或短期进入人体腔道但不侵入循环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器械,通常归为二类。 -
作用方式
多数二类器械通过物理方式起作用,如测量、支撑、辅助诊断等,而非药理、免疫或代谢方式。例如电子血压计用于监测血压,属于物理检测设备。 -
使用时间与侵入性
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30天)、非植入性、非长期留置的器械多属二类。例如一次性使用导尿管、鼻氧管等。 -
是否涉及生命支持
不用于维持生命或替代重要器官功能的器械通常为二类。若涉及生命支持(如人工心肺机),则划为三类。 -
体外诊断试剂分类
部分用于血型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等中等风险的体外诊断试剂也属于二类,需严格质量控制。
三、管理要求
- 生产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YY/T 0287/ISO 13485)。
- 产品须进行注册检验、临床评价(或免临床目录内产品可豁免),提交技术资料至省级药监局审批。
- 经营企业需办理《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
- 上市后需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
四、与一类、三类的区别
- 一类:风险低,常规管理即可,如医用口罩、手术衣,实行备案管理。
- 三类:高风险,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需国家药监局审批,管理更严格。
综上,二类医疗器械的区分核心在于“中等风险”和“可控有效性”,其分类直接影响注册路径、监管强度和市场准入要求。准确分类是合规上市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