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二类医疗器械在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等方面均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其中“频次”主要涉及注册检验、质量体系检查、日常监督检查、不良事件监测等多个方面。
-
注册检验频次:二类医疗器械在首次注册或变更注册时,通常需提交产品技术要求和检测报告。一般情况下,每款产品在注册前需由具备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进行一次全性能检验。若产品设计、材料或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需重新检验。
-
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核查频次:药监部门对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如YY/T 0287/ISO 13485)的现场核查。首次注册或生产许可申请时需进行核查;此后,监管部门会根据企业风险等级开展定期或不定期飞行检查,高风险企业检查频次更高,一般为每1-3年一次。
-
日常监督检查频次: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日常监管。监督检查频次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产品风险分类动态调整,一般每年不少于1次,对问题企业可增加频次。
-
经营环节监管频次:经营二类医疗器械需备案,监管部门对经营企业实施抽查,重点检查进货查验、储存运输、销售记录等。检查频次通常为每年1次,但对网络销售、投诉较多的企业可能加大检查力度。
-
不良事件监测上报频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及使用单位应建立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对于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需在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一般事件按季度汇总上报。年度需提交定期风险评价报告(PSUR),部分高风险产品可能要求更频繁提交。
-
产品抽检频次:药监部门会组织对市场上流通的二类医疗器械进行监督抽样检验,抽检频次依产品类别、既往不合格率等因素确定,通常每年开展1-2轮专项抽检。
综上,二类医疗器械的各类监管“频次”均以风险管控为核心,遵循科学、动态、分类管理原则,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有效。企业应持续合规,主动配合各项检查与报告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