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医疗器械新旧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等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根据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器械需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审批。
“新旧”通常指二类医疗器械在法规、分类或管理方式上的更新变化。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二类医疗器械在注册、备案、分类界定等方面发生了多项重要调整:
-
分类目录更新:国家药监局不断修订《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原属一类的产品因技术发展或风险提升被划入二类,而一些技术成熟、风险降低的二类器械也可能降为一类。例如,部分医用敷料、软件类产品根据功能和用途重新分类。
-
注册与备案制度优化:过去,所有二类器械均需注册审批。目前,部分地区试点或实施“告知承诺制”“优先审批”等便利措施,缩短审批周期。同时,对部分低风险二类器械探索备案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
审评标准趋严:新版《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强化了临床评价要求,鼓励使用真实世界数据,并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企业需提供更充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
-
信息化管理推进:国家推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系统,二类器械逐步纳入赋码范围,实现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可追溯,提升监管精准度。
-
跨省监管协同加强:随着注册人制度全面实施,注册人与受托生产企业可位于不同省份,推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建立,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总体而言,“新”二类器械管理更加科学、精细、高效,既强化风险控制,又鼓励创新;“旧”模式则相对保守、流程较长。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注册策略与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合规。
简言之,二类医疗器械管理正朝着分类更科学、审批更高效、监管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体现了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的持续完善。
